欢迎访问中国麻风防治协会!  |

当前位置:首页 >> 协会工作 >> 新闻资讯
一个医生36年的坚守
2017-10-30 9:22:27    新闻来源:中国麻风防治协会

他和蔼可亲

他的笑容如阳光一样温暖

可你知道他的笑容背后的故事吗?

 

 

他是李桂科,

一位36年坚守在麻风院一线工作的医生。

 

他曾在日记里写道:

我是卫生防疫战线上的普通一兵,

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

在疗养院工作30几年了,我无怨无悔,

终有一天我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

但我会一直记着,

我曾经在这里耕耘过、战斗过,

这里有我的亲人。

 

 

1981年4月,

李桂科来到了离县城

60多公里外的山石屏疗养院工作,

负责对疗养院里的麻风病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80年代的疗养院,

只有几排年久失修破漏不堪的老土房。

这里没有自来水、没有通电、也没有通公路,

工作、看病只能在煤油灯下进行。

   

由于黑潓江的阻隔,

李桂科每次往返县城和疗养院,

只能靠人背马驮和渡船出入往来。

 

康复人员罗四妹

对20多年前的的翻船事故记忆犹新。

那年中秋节,黑潓江的水异常汹涌,

16名康复人员划着小船准备渡回疗养院过中秋,

突然打来的一个浪头把船掀翻了,

16人全部落水,6人遇难。

 

"那个时候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赶紧把桥修通,

为了修桥,

李医生找了好多部门要钱,

但是一直没有着落。"

康复人员罗四妹说。

 

渡船往返,李桂科并不觉得苦。

他深知,对生活在疗养院的他们而言,

本就遭受外界的歧视和偏见,

而蜿蜒的黑潓江

又无情地将他们分割在与世隔绝的地方,

使他们融入社会的希望更加渺茫。

为此,建立一座桥成为他多年的心愿。

 

然而

当时连疗养院基本的住房问题都得不到保障,

在横跨30来米的黑潓江上建一座桥谈何容易?

他并没放弃,一次又一次奔波请求。

用14年时间,修路架桥。

在山上挖通连接外界3公里的车路,

在黑潓江上架起了人行索道桥,

连通了山里山外,

更是为麻风康复者打通了一道融入社会,

走向外界的大道。

 

 

 

他用12年时间,

解决了麻风院用电问题。

首先是用一台小型水轮发电机,

后来用柴油发电机;

通过多方努力,

在2004年驾通了10KV线路电力工程,

终于正常用上了电。

他用14年时间,

修缮了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土木结构危房,

到2012年建成可供旅游度假的新村。

他用13年的时间,

在麻风院办起了学校,

培养出大学生,

是孩子们心中的"好老师"。

 

 

 

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除了给病人做日常康复治疗外,

李桂科还承担起了替儿女尽孝

为父母尽责的分外职责。

他用心关爱每一位麻风病患者和康复者,

对残疾、孤寡老人,

陪他们说话聊天,

给他们理发、剪指甲、洗衣服,

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

让他们安度晚年。

 

 

 

为了改变社会对麻风病人的歧视与偏见,

他每年都编印宣传资料发放、张贴,

同时在疗养院开发生命关怀公益之旅,

使旅游团队、大学生志愿者

以及社团组织走进麻风院。

带领麻风康复者及家属

多次到外地考察生态种植、生态养殖,

到城市旅游,

带领大家发展农业,

增强他们融入社会的信心。

 

 

 

2013年3月3日,

洱源县境内发生5.5级地震,

山石屏疗养院属重灾区。

县委、政府决定重建疗养院,

可劳动力不足。

李桂科索性就待在疗养院,

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

开展生产自救,

动员大家互帮互助,

一待就是48天。

 


 

36个秋夏秋冬,36年坚守。

当年踌躇满志、帅气干练的小伙,

变成了如今的两鬓斑白、饱经沧桑的老人。

 

 

但是,他做到了。

他将一个与世隔绝的洱源县山石屏麻风院

变成了黑潓江边一座郁郁葱葱的美丽家园,

并在2014年初更名为山石屏村,

摘掉了麻风村的帽子。


洱源县曾历史上是麻风高流行地区,

麻风患病率高达27.3/万,

在李桂科的努力下,

患病率降至2016年的0.17/万,

下降了99.38%。

 

李桂科说,

"再过几年,我就要退休了。

但只要我还能够走,能够动,

我依然会一如既往地去山石屏村,

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因为我的生命早就融入山石屏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堡甲3号院都会华庭5号楼1E 电话:010-67522205 传真:010-67522206 
中国麻风防治协会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clabj@vip.163.com
京ICP备11001230号-1;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