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麻风防治协会! 会员登录 | 注册成为中国麻协会员
2017年1月中旬,一年一度在全国范围麻风防治领域评选的2017年度"马海德奖"揭晓,广西贵港市皮肤病防治院院长杨益安榜上有名,成为全国10位获奖者之一。
马海德奖是由马海德基金会设立的麻风防治行业奖,每年评选颁发一次,旨在为纪念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马海德博士对中国麻风病防治及医疗卫生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继承他的未竟事业,表彰奖励在中国麻风病防治、研究和管理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工作者,促进中国麻风防治事业的发展,为尽早在中国消灭麻风作出贡献。(广西皮肤病防治研究所)
躬身力行为麻防
——记贵港市皮肤病防治院院长杨益安
35年,他用无悔的情怀献身于麻防事业,用自己的学识、胆识和人格魅力赢得了社会公众的认可。他为无数个麻风病人点燃了重生之梦,为无数个风雨中飘摇的特殊家庭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为一个特殊时代的社会风貌改变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就是贵港市皮肤病防治院院长杨益安。
无怨无悔,为事业献青春
1981年,杨益安毕业分配到桂平市皮防院工作,不到一年,他便自告奋勇到偏僻的麻风病区独自管理几十个住院病人。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在没有护士、只有一名消毒员的艰苦条件下,坚持亲自照顾老弱病残病人,组织有劳动能力的患者开展有奖绿化病区、有奖种植杉木活动,组织有一技之长的患者,充分利用病区资源,加工木材制作家具出售。不但让患者获得经济报酬,也增强了他们日后回归社会的自信心,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更加积极配合治疗。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基层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皮肤专科医师缺乏,不利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麻风病人工作的落实。杨益安立足本职,着眼未来,向领导提出了把麻风防治知识培训工作的重点前移到乡镇一级的建议,得到采纳并大力推行。他结合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和工作计划,对辖区所有的医疗卫生机构门诊医生、实验室人员、疫情信息管理员和乡村医生每年至少进行一次麻风防治知识培训,并亲自授课,收到显著成效。
在通讯技术欠发达、交通不方便的年代,有时为了一份资料、一个数据,杨益安都得亲自到有关村庄去收集和核实,哪怕是步行数十里也要找到相关人员核实无误后才填报。他随身携带的工作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麻风病人的基本情况、随访情况、康复护理等内容,对管理的每一个病人情况,他都了如指掌。
1985年,麻风大普查,杨益安所负责的村庄偏僻、路途遥远,为了节省时间,不影响工作进度和村民日常生活,他在村民的厨房旁边用两张条凳作为简陋的床,凑合着过夜,在艰苦的条件下,出色地完成了普查任务。
从一名热血青年,到饱经世事沧桑的中年人,杨益安一直坚守在麻风防治工作岗位上,见证了当地麻防事业的喜人变化。
点子院长,工作推陈出新
杨益安善于从日常工作中认真思考、总结经验。在同事的眼里,他就是一个"点子王"。
通过调查分析,他发现:皮肤病门诊发现麻风新病例占很大的比例,门诊发现新病例比普查发现病人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都要少得多。因此,他大胆向领导提出创建皮肤病门诊的建议,得到领导采纳,并明确由他亲自负责皮肤病门诊建设。1981年至1994年,杨益安同志在桂平市皮防院工作期间,共发现和参与麻风确诊63例,其中通过门诊发现麻风病人33例,占比52.38%。
杨益安在担任贵港市皮肤病防治院副院长后,为加强全市麻风防治工作,保证麻防工作可持续发展,亲自拟定《贵港市麻风病防治工作中长期规划》,把预防工作放在比治疗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领导的认同。
2003年,杨益安担任贵港市皮肤病防治院院长。上任伊始,困难重重——该院门诊业务用房已无法适应业务开展需要,而政府投入资金缺乏;面对着近200万元的债务、全院职工的温饱问题、麻防队伍岌岌可危等严峻现状,杨益安没有迟疑,而是带领全体职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筹资金282万元筹建门诊综合楼。
门诊综合楼建成后,杨益安想出了一条妙计——"以皮养麻"。该院加强实验室和皮肤美容科的建设,增设过敏原检测与治疗、激光美容等业务项目,将业务收入用于麻防工作,解决了麻风患者看病难的问题和麻防经费,确保了麻风防治工作和医院门诊工作同步发展。通过全体干部职工的通力合作,短短几年间还清了债务,提高了职工福利,稳定了麻防队伍。施行的"以皮养麻"业务模式取得成功,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充分肯定,其经验被广西麻防系统借鉴。
为确保贵港市能够顺利贯彻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2011-2020)》,杨益安向贵港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主管领导提议:全市开展麻风防治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每年至少进行2次麻风防治管理督查指导;每年年初召开座谈会,总结上年度工作;在全市卫生计生工作会议上签订责任状,实行奖优罚劣制度等,多项建议均被采纳。
杨益安始终坚信宣传培训在麻防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一直身体力行。鉴于医疗机构皮肤专科医生不足的现状,他更加注重对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亲自制定全市培训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2007年-2016年,他亲自率队在全市举办业务骨干培训班72期,培训专业技术人员5271人次,区局分管领导、区疾控中心分管领导、卫生院分管领导、医疗科科长、门诊医生、实验室人员、疫情管理人员、乡村医师受训率达100%,报病率和业务水平均明显提高。他的课件被乡镇卫生院作为进一步培训乡村医生的必备教材,为当地培养麻风防治后备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杨益安针对贵港市中学生皮肤病患病率较高的状况,组织开展了看图说病、卫生保健知识问答、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的麻风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学生对麻风早期症状的知晓率。2010年,贵港市在广西区麻防工作会议上介绍此项经验,随后在全区推广。
情系群众,彰显医者仁心
30多年来,杨益安走过的村寨不计其数,他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彰显了医者的大爱精神,在群众中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社会上对麻风病人及其家属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恐惧和歧视心理。当时,在桂平市麻风村出生的谢某和唐某的三个小孩已到学龄期,为不耽误患者子女就学,杨益安多次主动积极与民政、教育、残联等部门沟通、协调,为患者及其家属解决了最低生活保障福利,解决了患者子女入学问题。
杨益安在贵港市贵城镇永明街做调查时,69岁的何大叔跟他说到个人基本情况时,眼泪立即涌了出来:"就因为得了这种病,我被迫休学,在麻风村生活了15年。是皮防院的医生们给了我活下来的勇气,你们是我的再生父母。"听到这样刻骨铭心的述说,杨益安悲悯之心油然而生,离开何大叔家时,杨益安悄悄留下了随身带着的现金。
杨益安担任院长职务后,依然与麻风病人、畸残病人零距离接触,为身边的年轻麻防工作者以及群众消除"恐麻"心理阴影起到了积极的表率作用。
2012年8月,桂平市中医院社防科打电话告知杨益安:下乡普查发现1例麻风可疑病例,要求他前去会诊。到达该村民家后,他一直用亲切的语言、得体的检查手法,消除在场人员包括工作人员的"恐麻"心理。离开现场时,他还跟该村民亲切握手,安抚其情绪。该村民后经自治区皮研所确诊为BT型麻风病人。参与会诊的工作人员提及此事还觉得后怕,但杨益安却一笑言之:"端正工作态度,正确认识麻风传播途径和预防知识,这事没什么可怕的。"
2013年10月,杨益安到港北区奇石乡红江村会诊一个83岁的李姓疑似病人。面对奇臭的溃疡足底,他没有戴口罩,一边徒手为疑似病人做详细的检查,一边对其及其家属进行麻风防治知识宣传。在初步诊断排除麻风病例后,该村民和家属眼中闪着感激的泪光。检查结束后,杨益安没有当着该村民和家属的面马上洗手。他的言行举止让随行的工作人员顿悟:做群众工作要学会弯腰,学会怀着一颗近似卑微的虔诚之心去赢得群众的信赖。
多年来,杨益安为麻风防治事业和人民健康做出的贡献,由于表现突出,他先后被评为贵港市"麻风防治工作先进个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先进个人""广西区皮防工作先进个人""全国麻风防治先进工作者",2017年1月,马海德基金会授予杨益安"马海德奖"。(文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