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马海德博士二三事
邵长庚
记得我在北京医学院学习,到1955年5年级时,分配在皮研所实习,第一次见到马海德博士(Dr. George Hatem),那时他已是卫生部顾问,也是我皮研所顾问。他原是黎巴嫩移民家庭在美国出生的美籍人,长大后学医,凭着良好的学习成绩,曾获得医学博士的学位。 1936年到达延安,为我国领导人保健;解放后到北京,并被批准加入中国国籍, 后来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多年来先是指导我国的性病防治工作,对解放初期基本消灭性病有贡献。后来又指导麻风防治工作,在麻风防治上有他的见解:记得1970年我所搬迁到江苏泰州之后,我所有经验的曹松年教授继续在实验室从事麻风杆菌培养,马老则认为在国外虽有好的条件,但一直没有成功,而我们的条件还不如国外,可不必再花费时间。果然他有先见之明,我所麻风杆菌培养也没有结果, 曹教授就回北京了。虽然,与曹教授一起工作的吴勤学研究员却在非结核分支杆菌培养取得了成绩,为研究此类感染疾病奠定了基础,后来吴还以此课题培养了研究生。
马老强调麻风可防、可治,从策略上考虑,应将重点放在一个点上,建立一套防治措施,得到在一定范围内消灭麻风的经验,然后继续推广,以至达到在全国消灭麻风的目的。为此,由马老负责,从1959年开始, 选择了麻风病人较多的江苏省海安县和广东省潮安县,进行以县为单位控制麻风综合防治措施的现场研究工作,并作较长期的效果观察。综合措施包括宣、查、收、治、管、研许多方面。经过十几年的研究与考核,该两县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显示稳定的下降,已达到控制的指标。综合防治的经验已在国内推广。该课题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马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大家都尊重他,他虽不能写汉字,但能看懂中文,而且中国话说得流利自如。在北京时和常我们一起聊天,他讲“武装到牙齿(arm to the teeth)”的来源是,北欧海盗双手握刀,嘴上还叼一把刀,可以说是全副武装;又讲到吓唬人的“纸老虎(paper tiger)”可以意译为“稻草人(a man of straw)” 也是这个意思,而更符合外国人的习惯。
那时马老和他的夫人苏菲(电影导演)住在北京后海北沿,平时喜欢在后海游泳。我们有时到他家,看到他收藏一些小古董。有一次医科院召开党代会,马老请我们三四个代表到附近的烤肉记吃烤肉,大家都很高兴。
记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马老也受到“四人帮”的迫害,受批判、抄家,但他仍然坚持治病救人的理想,从事麻风防治工作。我国卫生部曾授予他“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荣誉称号。1988年马老因病故去,享年78岁,他有国际主义的精神和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向他学习,我们永远纪念他。
照片1. 1955年7月北医实习医师结业纪念。照片中马老(后排左2),戴正启所长(后排左3),胡传暌所长(后排左5),陈锡唐大夫(后排右3),赵殿奎副书记(后排右2),叶干运大夫(后排右1);其余多数为作者北医同班同学在在皮研所实习的医师(前排有张成志、张俊华、靳培英、薛少薇、王福生、张德屏、曹文正、邹铭西……)
照片2. 1981年马老在泰州与外宾等访问皮研所时合影。前排左1为叶干运教授,前排左3为美国夏威夷大学施钦仁教授,左4为马老,右2为施教授女儿,右1为医科院吴征鉴处长;中排左1为卫生部邵毅处长,中排左2为郑步连副所长,左3为白齐贤大夫(现已故);后排左2为本文作者,左3为郑狄生大夫,左4为刘季和大夫;其余为随同的来访者
照片3. 邓小平、邓颖超同志亲切接见在我所工作过的马海德博士(图中带领带者)